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市建設工程質量第三檢測所有限責任公司總工程師田春艷作為一名新代表,將更多的目光聚焦在了民生問題上。她結合自身工作建議說,加強地下管線的統籌管理,建立綜合性信息管理平臺,采用先進的技術設備對管線的分布和健康狀況進行探查和跟蹤,從而提前預防道路塌陷、有效提高搶修的效率,為市民提供更安全、高效的出行環境。
將日常積累轉化為建議
“我是一名新代表,為了能夠提出更有建設性的建議,這次我主要是結合自己日常工作積累,在最熟悉的領域提出了相關建議。”田春艷介紹說,近兩三年來全國不同城市出現了道路塌陷的情況。
“對于市民來說,最直觀的感受就是某條道路塌陷影響到交通出行。”田春艷說,她從畢業后就一直在和市政工程打交道,其中包括路橋梁檢測與監測等。每每發生塌陷時,她和同事都要第一時間趕往現場進行監測,分析塌陷部位是否會發生進一步沉降、施工人員回填好的塌陷區域是否會密實,會否再次塌陷等。有時候,遇到塌陷較為嚴重的情況,她和同事需要連續十幾天對塌陷區域進行24小時實時監控,直到確認現場安全后,才會撤離。“從現場回去,我們還要結合現場勘查回來的數據進行分析,探究塌陷的原因。”田春艷表示。
對地下管線進行“體檢”
“隨著城市地下管線老化、到達使用年限,以及城市建設快速發展等,城市道路塌陷已經成為全國各地不可避免的一個普遍問題。”田春艷說,根據以往情況來看,道路塌陷問題的主要原因包括管線老化滲漏,地下管線、地鐵施工等對土體造成擾動,以及地下管道反復開挖回填不實,地下水超采,雨季遇到暴雨時無法順利排出等。
針對這樣的情況,她建議,加強地下管線的統籌管理,改變多頭管理的狀態,建立綜合性的信息管理平臺,采用先進的技術設備對管線的分布和健康狀況進行探查和跟蹤。
加強監測和巡視從源頭防止塌陷
田春艷還建議,對于地下管線、地鐵工程施工引起的道路塌陷,首先要加強重視和投入,確保有足夠的措施保障;其次要加強基礎研究,針對工程施工影響道路的機理、范圍和程度與水文地質條件、施工工藝、埋深、道路狀況等的關系得到系統可靠的研究成果,并根據研究成果編制操作性強的規范。
“最后,對于采取的保護措施應嚴格執行到位,加強變形監測與分析控制,加強道路巡視,采用地質雷達探測道路下方空洞在重點區域應加密測線布置,鼓勵科技創新,研發更多先進有效的儀器設備。”田春艷認為,如此一來,能夠很好地從源頭防止塌陷事故的發生,一條路反復“修修補補”的情況也能有所緩解,讓市民出行更安全、便捷。
田春艷說,有了全國人大代表這樣一個身份,回到崗位后,除了會繼續在工作中注重積累,還會更多傾聽、收集基層的聲音,關注民生等問題,肩負起人大代表該有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