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窺鏡起源于100年前,主要經歷了4個發展階段,每個階段都以當時所用儀器的主要特征為標志。
現代內窺鏡的發展經過了漫長的時期,按照發展階段可分為硬式內窺鏡、半屈式內窺鏡、光導纖維內窺鏡、電子內窺鏡。
內窺鏡主要由三大部分組成:窺鏡系統、圖像顯示系統和照明系統,最初的內窺鏡是用于醫學,之后逐漸發展到工業。所以工業內窺鏡和醫用內窺鏡是類似的。
01
內窺鏡的起源
1804年,由德國菲利普·博茲尼Philip Bozzini首先大膽提出了內窺鏡的設想,并在1806年制造了一種以蠟燭為光源的器具,由一花瓶狀光源、蠟燭和一系列鏡片組成,用于觀察動物的膀胱與直腸內部結構被稱為明光器(Lichtleiter),雖然未用于人體,Bozzini在維也納的Joseph外科醫學研究院展示了他的“光梯”(Botzini’s Liichtleiter),但當時的人們并不理解這種檢查方法,也因此受到維也納醫學院的處罰。
菲利普·博茲尼的(Lichtleiter)
1835年法國外科醫生Desormeaux使用煤油燈作為光源,通過鏡子折射給人進行檢查。第一次將“Lichtleiter”運用于人體,因此他被許多人譽為“內窺鏡之父”。
探查膀胱和尿道的內窺鏡
德國醫生Kussmaul在一次觀看江湖藝人的吞劍表演時,大受啟發,選定一根長約半米、直徑約1厘米多的金屬直管,稍加裝備,制成了一個硬管鏡。在那位江湖藝人的配合下,Kussmaul把硬管鏡通過藝人的口腔插進胃里,給人所帶來痛苦恐怕也是難以想象的,后因照明不足而未能成功。
庫斯莫爾對吞劍者進行胃鏡檢查
在接下來的兩百多年時間里,臨床醫生與科學家通過不斷的探索,使得這種檢查工具的技術提高到更新的水平。1880年愛迪生發明白熾燈以后,硬式內窺鏡在那段時間內都是以燈泡作為照明光源。隨著光學系統的不斷改進,口腔鏡、胃鏡、食管鏡、腹腔鏡等都有了較大的發展。
白熾燈內窺鏡檢查
02
半屈式內鏡階段
1932年,真正意義上的第一個半可屈式內窺鏡出現,Schindler從1928年與優秀的器械制作師Georg Wolf合作研制胃鏡,最終在1932年獲得成功,定名為Wolf-Schinder式胃鏡。特點是前端可屈性,能夠進入到一些彎曲的結構內部,更為實用。
魯道夫·辛德勒
魯道夫·辛德勒設計的半揉式內窺鏡
03
光導纖維內鏡階段
1957年,Hirschowitz和他的研究組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個用于檢查胃部、十二指腸的光導纖維內鏡,為纖維內窺鏡的發展拉開了帷幕。這種內窺鏡是以光纖傳像束作為導光和圖像傳輸的介質,其具有柔軟彎曲性能,照明效果更好,有效避免了人體被灼傷的危險,很快得到了迅速的應用和發展。
Hirschowitz醫生
04
電子內窺鏡時代
1983年,美國Welch Allyn公司研制的由微型圖像傳感器替代光纖傳像束的電子內窺鏡誕生,通過光電耦合器件進行光電信號轉換,最后在監視器上進行圖像顯示,還可配備輔助裝置進行信息的輸入和診斷處理工具等等。
圖像傳感器
電子內窺鏡分辨率高、圖像清晰、色彩鮮明,強度高,壽命長,更耐用,同時具備多人觀看,可存儲圖像數據的特點,擁有其它形式的內窺鏡無法替代的優點。
05
工業內窺鏡的應用
電子內窺鏡被發明以后,這種成像技術也從醫學應用到工業,早期主要用于航空航天產品內部多余物控制及零部件的質量檢查。隨著生產技術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工業產品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工業內窺鏡的應用逐漸拓展到各個領域。
威脈vCam-6管道內窺鏡
內窺鏡是在管道維護過程中一種重要的無損檢測設備,查看管道、導管、風管等管徑的內部情況,并在狹窄地帶和很難用肉眼觀察的場所進行檢查,從而提高工作效率。
066
關于威脈管道內窺鏡
威脈科技vCam-6與vCamMX-2管道內窺鏡是可用于管道內部進行高清視頻內窺檢測的產品,配有音頻注解、文字描述、距離、日期、時間等信息。
1080P高清防刮擦藍寶石鏡頭可直接觀測管道內部情況,以及一鍵錄制和拍攝等優點。6小時電池續航能力,可長距離傳輸、連續過彎道。適用于壓力容器、鍋爐管道、化工管道、工業管道及市政排水管道檢測。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區世紀城路198號